课堂形式“活”起来 学生思维“动”起来
从知识输送到素养培育的“破壁”探索
高新十四小英语“沉浸式SICE课堂” 学校供图
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,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。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传授知识,但却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,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。
近年来,我市一些中小学抓住教育评价这个“牛鼻子”,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的全面革新,将课堂从“单向灌输”变为“多元互动”。评价方式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,而是注重“过程性评价”,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。
“在日常英语学习中,孩子们深陷语法与词汇题海,或许能考高分,但在交流场景中就露怯了。语言的本质是交流工具,‘哑巴英语’背离了这一核心。”英语教研组长张迎颖说,教研组设计这个活动的初衷是,希望孩子们把所学的英语真正地用于交际,所以要多开口,特别是在陌生老师面前开口。
在高新十四小,记者看到曾经困扰师生的“哑巴英语”问题,在老师们创新打造的“沉浸式SICE课堂”上成功破解。课堂上,老师让热情洋溢的“AI数字人”化身为同学们的“学伴”。在与学生的英文对话中,“AI数字人”会实时纠正同学们的发音。“有新‘学伴’后,同学们不再害怕开口说英语,也变得更加自信。”一位英语老师说。
|